
微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及背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此处隐藏15508个字……>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微课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